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5-14 08:52:45
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精品多篇)

【概述】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夏感》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n 1946年生于山西

n现任: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夏感》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片描写北方夏天景致来抒情的文章,对我们南方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从网上下载几幅北方夏天的图片,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北方夏天的特点,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切记把课文上成图片展示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学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夏天的“荷塘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完这一组如诗如画的荷花图片,然后请学生说说有这幅图你想到哪首古诗?生回答后, ……此处隐藏10654个字……(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夏梁衡)

二、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②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2.细读课文,深入思考:

①比较:

A.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的景物特征。

B.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比较写夏之热烈。

C.“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得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②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A.(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B.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C.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D.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三、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总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2.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动词的运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二)

3.短句的运用。

4.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2.体味作者感情

《夏感》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设计(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