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新版高一地理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多篇)

时间:2025-07-03 08:54:00
新版高一地理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多篇)

【寄语】新版高一地理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篇一

【一】

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6人口迁移的影响P16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二】

1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3P52

4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相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类型二:传统(矿产)资源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7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作用P55

8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9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10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P58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的地域分布)

2热量:活动积温(指标):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土地类型、土地肥力4地形;坡度与高度

第4/5页

5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P611劳动力

2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三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影响园艺业、乳畜业、商品农业)3农产品消费状况4政府政策

2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3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P63-64

5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技术集约化6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P65

7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P66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城市与城市化 篇二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一地理知识点重要整理 篇三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 ……此处隐藏2638个字……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篇六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19,3.20)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口的变化 篇七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八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

有趣的地理小知识介绍 篇九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原始社会——崇拜自然的阶段

人类社会在早期,以自然界的千百种生物为采食对象,完全靠天吃饭。集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因为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低下并且缓慢,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微弱。这阶段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

随着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可以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农耕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食物有了一定的稳定和储存。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导致地理环境逐渐恶化。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www.shancaoxiang.com 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但是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例如:《荀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林也!;《吕氏春秋义赏》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3、工业社会——征服自然阶段

18世纪,各国先后走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人类开始去试图改变世界,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甚至出现“人定胜天”的理

论。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积累物质财富,从而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干旱,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的生存。这就是地理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是对人类社会过度索取的报复。

4、信息社会——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

20世纪中年代以来,生产力急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从而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开始认识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要付出惨痛代价,开始关注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并且得到公认。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在这四个阶段中,人类从弱变强,从依赖大自然到控制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人类要关心,爱护它,和它和平友好相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版高一地理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多篇)范文。

《新版高一地理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