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112月8日晚,河东镇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观看了《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让党员在收看过程中感悟榜样的力量,接受心灵的洗礼。
全体党员通过电视直播,在大屏幕上全程收看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草原之子、牧民英雄廷·巴特尔;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当代愚公黄大发;“燃灯”校长张桂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贴心书记”孙金娣;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美丽三沙建设者、祖国南大门守护者七连屿党工委;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导弹专家陈定昌8人的先进事迹。通过嘉宾现场访谈、诗朗诵、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展现了积极投身为民服务一线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恳扎实、忠诚担当的闪亮品质。
观看结束后,全体党员纷纷表示,先进模范作为优秀党员的代表,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他们的品质令人钦佩,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忘记党旗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新时代榜样精神,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对表榜样拷问初心,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履职尽责,争创一流,努力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底色和使命担当。
进典型查差距、找不足,把对榜样的崇高敬仰化为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工作中学先进、做先进,守初心,担使命,认真做细做实当前各项重点工作。
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2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出生于1955年。他出生的这一年,他的父亲廷懋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之一。廷懋还先后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廷·巴特尔虽生长在父辈的光环下,却下决心自己做出一番事业。19岁时,巴特尔高中毕业,下乡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雅嘎查。知青返城时,他本可以回到呼和浩特,却成为同批几十名知青中唯一没有离开的人。
萨如拉图雅嘎查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由于超载过牧和连年的自然灾害,萨如拉图雅嘎查曾是全苏木(乡)生态条件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嘎查。
年轻的廷·巴特尔把牧区当成了自己的家,不仅学习当地语言,还学习骑马、放牧、打草等技能。很快,他就融入当地,还当选了萨如拉图雅生产大队大队长。
上世纪80年代,萨如拉图雅嘎查实行草场、牧畜双承包制。这一制度虽然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却因缺乏科学的引导,导致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而忽略了草场的保护。大量增加的牲畜很快超过了草场承载能力。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廷·巴特尔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实行“围封轮牧”,才能让草场可持续发展。
新政策一出,牧民们将信将疑。廷·巴特尔决定用成果说话,从自家做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1头牛和5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当,但养1头牛付出的辛劳和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从草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1头牛有4条腿,5只羊有20只蹄,且牛卷着舌头吃草尖,羊喜欢刨草根吃。因此,5只羊对草场的破坏性大于1头牛。
基于这个理论,廷·巴特尔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他用自家财产抵押,如果牧民亏了本,自掏腰包赔偿牧民的损失。除了牲畜养殖,廷·巴特尔还带领牧民积极拓展相关产业,如奶制品、肉制品加工。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2009年以来,廷·巴特尔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一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现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特木尔呼与廷·巴特尔共事已有20年,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尽管如今廷·巴特尔已经从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但仍心系草原和牧民。一有空,他就会到牧民家中走走看看,和牧民聊天,给牧民出主意,帮助牧民解决困难。
在得知廷·巴特尔获授“七一勋章”时,特木尔呼表示自己也“十分激动”。他认为这一奖项是莫大的荣誉,但同时也是廷·巴特尔应得的,“他做的事就在那里。”
一心执着为学生。“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张桂梅老师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女孩辍学在贫困山区较为普遍,为了让更多女孩能返回学校读书,家访成为张桂梅老师生活的常态,走访1500多户家庭,为的是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她把那些姑娘一个一个往回“捞”,哪怕是她自己掏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
理想信念永不变。40多年来,她探索教育扶贫,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张桂梅老师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朴实纯粹为事业。常有人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桂梅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孩子的“妈妈”,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她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县的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 ……此处隐藏5961个字……p>
他们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榜样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像郭力华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我也深深体会到一种师生间难得的和谐之情,在感动的同时,我又自己感到羞愧,同样身为人师,我却常埋怨工作的不如意,埋怨学生的调皮,埋怨家长的不配合,却忽略了自我反思。惰性越来越占据了我的大脑,我不知道自己的思维中是否还存有“对工作的热情”。郭丽华得知自己患癌证晚期后仍然未有过丝毫的黯淡,痛苦中,她选择了理智:绝不能万念俱灰,要靠治疗向命运抗争,要夺回自己的生命,重新回到她怎么也站不够的讲台。可是我呢?我有着健康的身体,却拖着一个即将瘫痪了的大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消极的思想占据了我的心,没有希望、没有信心、没有斗志,有的只是埋怨。
学习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我很感动,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我想我应该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我不能埋怨学生,不能埋怨家长,不能埋怨社会,我要拾起信心,鼓起勇气,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10坚定的信仰造就伟大的时代,榜样的力量引领着前进的方向。《榜样6》(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将于2021年12月8日晚间8点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适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等重播。
榜样是楷模,是以身作则,是拥有坚定的信仰,用一生的时间,坚定不移,造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引领时代前行。
在《榜样_》专题节目中,有很多画面都一直深刻在心中。
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他人的初心,他人的信仰,他人的坚持。每一双手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那双可爱的手,握住奉献,又攥住信念。愿奉献自己,照亮他人,温暖整个世界。他们这无言的爱,闪烁在眼神里,流露在眉宇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党的爱,对祖国的爱。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组工干部要跟随着榜样的引领向正确的方向前行,并让它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做一名合格的党员,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身边人的爱,对群众的爱。用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想民之所想,勤勉敬业,为民实干,亮出共产党人乐于奉献的精神风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人、一句话,一个故事,虽然看似平凡简单,但往往最能激发人们向善的、美的、好的方向进取,最能点燃人们心中的梦想。当我们看到榜样时,要主动自觉的学习、靠近、看齐。同时,当看到他人不足之处时,要做到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面镜子,是一个方向,更是一种正能量。观看《榜样_》,学习榜样,对照榜样找差距,弥补自身的不足,做正能量积极的传递者,坚守信念、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断开拓创新,展现共产党人的本色,生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榜样给我们鼓舞和启示,给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更加坚定信仰。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让榜样化作最坚定的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专研、乐于奉献,干出不平凡的成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11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央视CCTV1《榜样6》观后感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